
教會的成長
在過去的世紀中,耶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人來建立祂的教會。選擇一個世紀開始探索教會的故事。
跳到任何世紀
公元 100 年
100
據報導,摩納哥、阿爾及利亞、斯里蘭卡、科威特和阿拉伯都有第一批基督徒。(WCT)
112
小普林尼 (Pliny the Younger) 報導基督教在古代的比西尼亞 (Bithynia) 地區迅速發展。
120
據報羅馬尼亞出現第一批基督徒(WCT)
130
第一批基督徒從羅馬尼亞抵達摩爾多瓦。(WCT)
140
赫瑪斯寫道:「神的兒子......已經傳到地極」。
150
福音傳到葡萄牙和摩洛哥。
156
波利卡普在士每拿(土耳其)殉道。他是新約後教會歷史上第一位有紀錄的殉道者。修道主義出現於弗里吉亞(Phrygia),目標是恢復屬靈恩賜與聖潔,為基督再臨做準備。(未來)
166
Soter 主教寫道,基督徒的人數已超過猶太人。
167
應不列顛人 Lucius 的請求,教宗 Eleuterus 派傳教士 Fuganus 和 Duvianus 使不列顛人皈依基督教。
174
據報導,奧地利有第一批基督徒。
177
里昂和 Vienne(法國南部)的教會報告受到迫害。
190
亞歷山大的 Pataenus 應基督徒教師的呼籲前往印度。
197
特土良 (Tertullian) 寫道,基督教已滲透所有北非社會的階層。
198
第一批基督教亞述平信徒傳教士來到日本。他們被稱為 Kung Yueh。
公元 200 年
200
瑞士和比利時傳出第一批基督徒;由於羅馬佔領,羅馬士兵和商人。奧地利基督徒移居斯洛文尼亞。(WCT)
202
羅馬皇帝塞維魯斯(Severus)下诏禁止皈依基督教。
206
埃德薩的阿拉米國王阿布加爾接受了基督教信仰。
208
特土良(Tertullian)寫道,基督在羅馬城牆遠方的不列顛有追隨者,羅馬軍團尚未滲透到那裡。
217
曾經在礦場工作的奴隸卡利斯圖(Callistus)成為羅馬主教。
220
奧利(Origen)寫道:「耶穌基督的福音現在已傳遍天下所有受造之物。但是,不僅是帝國,還有許多人尚未聽到基督的道。(WCT)
224
薩珊帝國(Sasanian Empire)取得該地區的控制權,第一批基督徒遷居到卡塔爾(Qatar)。(WCT)
250
丹尼斯 (Denis) 與其他六位傳教士從羅馬被派往巴黎建立教會;第一批基督徒商人從英國移居愛爾蘭。(WCT)
270
Gregory Thaumaturgus 去世,他是 Pontus(現土耳其東北部)的基督徒領袖。據說當格列高利成為「主教」時,龐都斯只有 17 名基督徒,而在他死後 30 年,龐都斯只有 17 名非基督徒。
280
第一批農村教會在義大利北部出現;基督教不再只出現在城市地區;第一批基督徒沿著絲綢之路穿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WCT)
287
來自埃及的 Maurice 因為拒絕向異教的神靈獻祭而在瑞士的 Agauno 被殺。
公元300年
300
據報導,最早的基督徒出現在大呼羅珊(今伊朗東北部);估計世界人口的 10% 是基督徒;66% 的信徒是非白人;《聖經》的部分內容有 10 種不同的語言。
304
亞美尼亞位於土耳其與阿塞拜疆之間,是第一個接受基督教為官方國教的國家。
313
君士坦丁皇帝(Emperor Constantine)發佈《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使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合法化。
314
照亮者格雷戈里改變了亞美尼亞的 Tiridates III 和高加索阿爾巴尼亞的國王 Urnayr。
320
尼諾到達格魯吉亞王國伊比利亞,大膽傳講福音。許多人選擇跟隨耶穌,包括國王米里安三世。
325
尼西亞會議 (Council of Nicea) 被視為教會的第一次聚會,建立了尼西亞信條。
328
埃及修道士 Hilarion of Gaza 在巴勒斯坦傳教。
329
修道會開始,第一所修道院在埃及開幕。
332
敘利亞人 Frumentius 被奴役在埃塞俄比亞,但他在獲得自由後選擇留下,以便傳播基督教。他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之一是鼓勵基督徒商人公開奉行他們的信仰。埃塞俄比亞國王 Ezana 成為基督徒,並將基督教列為官方宗教。(WCT)
334
第一位主教被按立為呼羅珊 (Khorasan) 的主教,該地區包括現今的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富汗、伊朗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
337
君士坦丁皇帝在死前不久接受洗禮。
341
Ulfilas 在現今的羅馬尼亞開始與哥特人合作。
342
阿拉伯半島上的第一座教堂據報導位於亞丁(今也門)。(未來)
345
有幾個家庭逃離巴比倫的逼迫,前往印度的教會,他們在那裡鼓勵並加強多馬在當地所建立的教會。(WCT)
350
聖經被翻譯成 Saidic,這是一種科普特埃及語。(未來)
354
Theophilus,「印度人」,報導探訪印度的基督徒;Philostorgius 提到阿拉伯海也門以南的索科特拉島上的基督徒社群。
361
圖爾的馬丁 (Martin of Tours) 在法國高盧 (Gaul) 開始積極的佈道工作。
364
汪达尔人皈依基督教始于瓦伦斯皇帝统治时期。
369
Basil of Caesarea 開設第一所醫院。
370
Wulfila 將經文譯成哥德語,這是第一本專門為傳教目的而翻譯的聖經。
378
傑羅姆寫道:「從印度到英國,所有國家都在響應基督的死亡與復活」。
380
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將基督教列為官方國教。
382
傑羅姆受命將福音書 (以及隨後的整本聖經) 翻譯成拉丁文。
386
希波的奧古斯丁信主了。
390
波斯傳教士Abdisho在巴林島上建造了一座修道院。(WCT)
393
希波會議敲定《新約聖經》二十七卷。(未來)
397
尼尼安(Ninian)向蘇格蘭的南皮克特人傳福音;三位被派往意大利北部特倫托(Trento)地區的山地人傳教的傳教士殉道。
公元400年
400
耶米尼商人海揚(Hayyan)在波斯的景教信徒改變他的信仰後,開始在也門宣講福音;他是第一位在下阿拉伯以及後來的也門傳福音的土生阿拉伯語者。約翰‧金口(John Chrysostom)為母語為哥特語的福音傳播者開辦學校時寫道:「去使萬民作我們的門徒,這話不只是對使徒說的,也是對我們說的。
410
新約被翻譯成亞美尼亞文。
420
在 Sheikh Peter-Aspebet 的領導下,一個前伊斯蘭的阿拉伯貝都因部落改變信仰。
425
為赫拉特(Herat,阿富汗)和薩馬爾坎德(Samarkand,烏茲別克斯坦)祝聖第一位主教。
432
派翠克前往愛爾蘭傳教。
436
聖經亞美尼亞文翻譯完成。
450
據報導,第一批基督徒出現在列支敦士登。
496
高盧的法蘭克國王克洛維斯一世 (Clovis I) 成為基督徒,法蘭克人因此廣泛皈依基督。
499
波斯國王卡瓦德一世 (Kavadh I) 在逃亡途中遇到一群前往中亞向土耳其人傳教的基督教傳教士。
公元500年
500
北也門出現第一批基督徒;奈拉姆(Nairam)成為基督徒中心。
508
Mabug 的 Philoxenus 開始將《聖經》翻譯成敘利亞文。
529
努爾西亞的本尼迪克特 (Benedict of Nursia),摧毀了卡西諾山 (Monte Cassino,義大利) 的一座異教寺院,並建造了一座修道院。
535
居於中國北部和中亞的游牧民族和匈奴人 (Hephthalite Huns),又稱為白匈奴人 (White Huns),景教傳教士教他們讀寫。
542
來自君士坦丁堡的朱利安 (Julian 或 Julianus) 在一位名叫西奧多 (Theodore) 的埃及人陪同下,開始向努比亞(今埃及南部和蘇丹北部)傳福音。
563
哥倫巴從愛爾蘭航行到蘇格蘭,在愛奧納(Iona)建立了一個福音培訓中心。
569
努比亞北部的教會領袖 Longinus 向 Alodia(努比亞南部,即現在的蘇丹)傳福音。
578
Al-numan III,現今伊拉克南部最後一位 Lakhmids 國王,皈依基督教。
596
格雷戈里大帝派遣奧古斯丁和一隊傳教士前往(現在的)英格蘭重新傳播福音;他們在坎特伯雷定居,並在一年內為一萬人施洗。
公元600年
600
估計有八百萬的中亞人是基督徒。
604
據報導,在第一批傳教士抵達僅八年後,就在 Thorney Island(現在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所在地)建立了一間教堂。
610
伊斯蘭教始於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一次啟示。
617
維京人在蘇格蘭的希伯來德島 (Hebridean isle of Eigg) 上屠殺了五十四名修道士。
629
Elnon 的 Amandus 被祝聖為傳教主教,向根特 (Ghent) 周邊地區傳福音,並向多瑙河 (Danube) 沿岸的斯拉夫人和納瓦爾 (西班牙王國) 的巴斯克人傳教。
630
東盎格魯(盎格魯-撒克遜七國之一)發生轉變。
635
從波斯帝國景教會來到中國的阿拉賓 (Alopen) 是第一位來到中國的傳教士;林迪斯法恩的艾丹 (Aidan of Lindisfarne) 開始在諾森布里亞(英格蘭)的中心傳福音。
637
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德意志民族倫巴底人 (Lombards) 成為基督徒。
638
據報導,在長安(中國)建立了一座教堂建築,當時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647
馬斯特里赫特 (Maastricht) 的主教阿瑪迪斯 (Amadeus) 在弗里斯蘭 (荷蘭) 和斯拉夫人中進行傳教工作。
650
在荷蘭組織第一間教會。
673
愛爾蘭修道士 Maol Rubha 在 Aprochrosan 建立訓練中心,作為向蘇格蘭傳教的基地。
680
首次將基督教經文翻譯成阿拉伯文。
689
愛爾蘭傳教士基利安 (Kilian) 在現今德國的維爾茨堡 (Würzburg) 附近遇害。
692
威利布羅德與十一位同伴從諾森布里亞(英格蘭)渡過北海,前往弗里斯蘭(現荷蘭)傳教。
697
穆斯林攻陷迦太基;在穆斯林入侵北非之前,約有 300 萬名科普特基督徒和 500 萬名柏柏爾基督徒。
公元700年
720
哈里發烏馬二世 (Caliph Umar II) 對北非的基督徒柏柏爾人 (Berbers) 施加重壓,迫使他們皈依伊斯蘭教。
716
波尼法斯 (Boniface) 開始在日耳曼部落傳教。
724
Boniface 在德國黑森州的 Geismar 砍伐了異教的神聖橡樹 Thor,證明上帝的力量比任何假想的 Thor 力量都大。
740
愛爾蘭修道士抵達冰島。
771
查理曼大帝 (Charlemagne) 成為法蘭克人 (Franks) 的國王,統治現代的法國、德國和荷蘭;他將下令以白話布道,並在統治期間委託翻譯聖經。
781
景教石碑立於西安(中國)附近,記錄了早期基督教在中國 150 年的歷史。
787
Liudger 在 Ems 河口(德國)附近開始傳教工作。
公元800年
822
大摩拉維亞(今捷克共和國)的 Mojmír I 改信基督教。
826
來自法國的安斯加 (Ansgar) 被教皇授權派往丹麥擔任皇家牧師和傳教士。
828
現今斯洛伐克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建於尼特拉(Nitra)。
830
蘇格蘭出生的 Erluph 在德國(現在的德國)傳福音時,被汪達人殺害。
859
Eulogius 是在西班牙和其他穆斯林主宰的社會中對抗基督徒見證的倡導者,他被處決;Eulogius 反對任何與穆斯林文化親近的感覺,他主張實施殉道的傳教主義,以對抗伊斯蘭教。
863
Rastislav 邀請 Cyril 和 Methodius 到大摩拉維亞 (Great Moravia) 和巴拉頓公國 (Balaton Principality) 傳福音;Cyril 發明了一種書寫語言,以便為人們翻譯經文。
864
保加利亞王子 Boris 改信宗教。
867
所有塞爾維亞部落都已完全基督教化。
878
這是蒙古時代之前中國最後一次確切提及基督徒的年份。
880
在大摩拉維亞 (Great Moravia) 建立了第一個斯拉夫大主教區,以 Methodius 為首領;聖經被翻譯成斯拉夫語。
公元900年
900
來自 Bremen-Hamburg 大主教管區的傳教士抵達挪威。
912
法國諾曼人成為基督徒。
920
東方基督徒抵達緬甸。
945
基督徒抵達烏克蘭和俄羅斯。
948
匈牙利 Magyars 領袖皈依基督教。
957
基輔公主奧爾加 (Princess Olga of Kiev) 接受洗禮。
965
丹麥的哈洛德一世皈依基督教,為丹麥人民接受基督教信仰鋪路。
987
來到中國的景教僧侶發現基督徒社區已蕩然無存。
990
Kerait 蒙古人信奉基督教。
995
來自挪威的基督教傳教士開始在冰島工作。
997
布拉格的 Adalbert 在普魯士殉教。
公元 1000 年
1000
基督教在冰島被國會一致接納;因為介紹福音而被送回格陵蘭的 Leif Eriksson 可能也去了 Vinland (紐芬蘭)。
1008
英國傳教士 Sigfrid 為瑞典國王 Olof 施洗。
1009
克爾福特的布魯諾 (Bruno of Querfurt) 在普魯士 (Prussia) 被斬首,他是以傳教士的身份前往普魯士的。
1015
據說俄羅斯已經「全面」皈依東正教;奧拉夫二世‧哈羅爾德森 (Olaf II Haroldsson) 成為全挪威的第一位國王。在接下來的十五年間,他將組織挪威的最後皈依,並使其融入基督教的歐洲。
1017
Günther 試圖改變 Vorpommern (現今德國和波蘭的一部分) 居民的信仰;這項任務並不成功。
1050
拉提維亞首先由俄羅斯東正教徒傳福音。
公元1100年
1122
Bernhard 是一位孤獨貧窮的西班牙修道士,他在波美拉尼亞公國 (Duchy of Pomerania,即現在的波蘭) 展開了一次不成功的傳教行動。
1124
班貝格的奧托(Otto of Bamberg)成功地改變了波美拉尼亞(Pomerania)人的信仰,因為他們看到他並不想剝削他們;他帶著許多財富來到他們身邊,只是想改變他們的信仰。
1128
班貝格的奧托 (Otto of Bamberg) 返回波美拉尼亞 (Pomerania),加強當地教會的力量,並使西波美拉尼亞 (West Pomerania) 的教會改變信仰。
1130
Peter of Bruys 因其論文批評天主教會的一些做法而被燒死在火刑柱上;有些人認為他是宗教改革的先知。
1155
天主教加爾默羅會 (Carmelites) 成立。
1173
Waldensians 成立;由於拒絕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他們被視為宗教改革的先驅。他們極力將《聖經》翻譯成普通話,他們(平信徒)宣傳他們所學到的。
公元1200年
1200
聖經有二十二種不同的語言版本。
1206
成吉思汗聯合多個部落建立蒙古帝國,成為歷史上最大的連續陸地帝國。(未來)
1210
方濟會成立。
1212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St. Francis of Assisi)開始在敘利亞傳教;他教導穆斯林應以愛而非恨來贏得勝利。
1216
多明我會成立。
1219
阿西西的方濟各將福音呈獻給埃及蘇丹;方濟各會士被派往北非。若望修士抵達中國。
1244
據報導,立陶宛有基督徒。
1253
方濟各會士 William of Rubruck 開始他的蒙古之旅。
1266
蒙古領袖忽必烈汗 (Kublai Khan) 派馬可孛羅的父親和叔叔尼科洛 (Niccolo Polo) 和馬迪奧 (Matteo Polo) 返回歐洲,向教皇請求派遣一百名基督教傳教士 (只有兩人回覆,其中一人在抵達蒙古領土前已經去世)。
1276
Ramon Llull 開設訓練中心,向北非派遣傳教士。
1291
任命芬蘭第一位原住民主教。
1294
方濟各會士 Giovanni di Monte Corvino 抵達中國。
公元1300年
1303
科隆的阿諾德 (Arnold of Cologne) 來到中國協助 Giovanni di Monte Corvino。
1308
Ramon Llull 在報告中指出,只有透過禱告才能使回教徒皈依耶穌;他一生都主張基督徒學習阿拉伯文,並接受訓練成為傳教士,與回教徒分享耶穌。
1321
多明我會修士 Jordanus 到達印度,成為第一位駐印度的羅馬天主教傳教士。
1322
來自義大利的方濟各會修士 Odoric of Pordenone 來到中國。
1323
方濟各會士在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婆羅洲島進行接觸。
1326
Chaghatayid Khan Ilchigedai 允許在烏茲別克斯坦的 Samarqand 建造一座教堂。
1334
Chaghatayid Khan Buzun 允許基督徒重建教堂,並允許方濟各會士在阿塞拜疆的 Almaliq 建立傳教主教區。
1368
明朝廢除基督教,方濟會在中國的傳教團瓦解。
1379
Stefan Permsky 回到他成長的地方,與他母親的族人,也就是現在俄羅斯北部的科米族人一起成長;他發明了字母表,並將聖經翻譯成他們的語言,讓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來崇拜。
1382
John Wycliffe 將聖經從拉丁文翻譯成英文。
1380
在中國西北部,最後一批基督徒維吾爾人被迫皈依伊斯蘭教。
1389
大批基督徒在開羅街上遊行,譴責伊斯蘭教,慨嘆他們(基督徒)因害怕迫害而放棄了祖先的宗教。男人和女人都被斬首,接下來就是對基督徒的新迫害。
公元 1400 年
1400
經文翻譯成冰島語。
1408
西班牙多明我會的文森特‧費雷爾(Vincent Ferrer)開始在義大利傳教,據說有數以千計的猶太人和回教徒因此而信主。
1410
聖經被翻譯成匈牙利語。
1415
Jan Hus 被視為異教徒燒死在火刑柱上。
1420
方濟各傳教士陪同葡萄牙探險隊前往非洲海岸的馬德拉島。
1445
據報導,第一批基督徒出現在幾內亞比紹。
1448
據報導,毛里塔尼亞有第一批基督徒。
1450
方濟會傳教士陪同葡萄牙探險隊前往佛得角群島;瑞典人向瑞典北部的拉普人傳福音。
1453
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落入穆斯林奧斯曼土耳其人之手,土耳其人將君士坦丁堡作為他們的首都;在聖索菲亞教堂(Saint Sophia)舉行了伊斯蘭感恩祭。
1457
摩拉維亞兄弟會 (Unitas Fratrum) 成立;1732 年成為第一個從事傳教的新教運動。
1462
約翰內斯‧古騰堡 (Johannes Gutenberg) 開始以活字印刷法印刷聖經;教宗庇護二世 (Pope Pius II) 將非洲葡萄牙幾內亞海岸 (Guinea Coast) 的福音傳播工作指派給由阿方索‧德‧博拉諾 (Alfonso de Bolano) 領導的方濟會。
1485
與葡萄牙人接觸後,貝寧國王要求在他的王國中建立教會。
1486
多明尼加人開始活躍於西非,在塞內甘比亞 (Senegambia) (現在的森加爾 (Sengal) 和甘比亞 (Gambia))的沃洛夫人中。
1489
塞內加爾的 Wolof 國王 Behemoi 接受洗禮。
1491
剛果經歷了第一批傳教士的到來;國王很快就會接受洗禮,並在王國首都興建教堂,這是這些方濟各會與多明我會神父傳教工作的一部分。
1492
安哥拉的教堂誕生;哥倫布「發現」美洲。
1493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Pope Alexander VI) 命令西班牙以天主教傳教團殖民新世界;哥倫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帶著基督教神父踏上第二次新世界之旅。
1494
第一批傳教士來到多明尼加共和國。
1495
西班牙塞維利亞一家修道院的院長 Mercedarian Jorge 前往西印度群島旅行。
1496
瓜蒂卡巴 (Guaticaba) 和他家中的其他成員在伊斯帕尼奧拉島 (Hispaniola) 接受洗禮,這是新世界中第一次基督徒洗禮。
1497
葡萄牙發生猶太人被迫改變信仰的事件。
1498
據報導,肯亞出現第一批基督徒。
1499
葡萄牙奧古斯丁傳教士抵達桑給巴爾(Zanzibar,現今坦桑尼亞的一部分)。由於阿曼-阿拉伯的征服,他們的傳教任務將於 1698 年結束。
公元 1500 年
1500
方濟各會士與 Cabral 一起進入巴西。
1501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 (Pope Alexander VI) 將美洲所有新發現的國家授予西班牙王室,條件是為當地居民提供宗教教育。
1503
東敘利亞教會的牧首 Mar Elijah 派三名傳教士 「前往爪哇國內的海島和中國」。
1506
多明尼加傳教士在莫三比克開始工作。
1508
方濟各會士開始在委內瑞拉傳福音。
1509
在波多黎各建造第一座教堂建築。
1510
多明尼加人開始在海地工作。
1512
多明尼加傳教士 Antonio de Montesino 返回西班牙,嘗試說服斐迪南國王,西方新殖民地的一切都不盡如人意。他報告說,在殖民者的奴役制度下,伊斯帕尼奧拉島(現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和古巴島上的原住民正在迅速消亡。
1513
Bartolomé de las Casas 在古巴受戒(可能是新世界的第一次受戒)。Las Casas 不久之後放棄了對其原住民奴隸的所有要求。他的餘生都在提倡尊重原住民,並教導他們認識基督。
1514
方濟各會士開始在加州傳教。
1515
葡萄牙傳教士 Francisco Álvares 被派往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皇帝 Dawit II 進行外交任務。
1515
葡萄牙傳教士開始在貝寧(Benin)和尼日利亞(Nigeria)工作。
1517
德里的莫臥兒統治者向基督教傳教士打開孟加拉的大門;馬丁‧路德宣讀《九十五條論文》。
1518
教宗利奧十世祝聖剛果國王之子 Don Henrique 為第一位來自撒哈拉以南黑非洲的原住民主教。
1519
兩名方濟各會士陪同 Hernán Cortés 遠征墨西哥。
1520
德國傳教士 Maximilian Uhland(又名 Bernardino de San José)與新任命的主教 Alessandro Geraldini 一起前往伊斯帕尼奧拉島。
1521
教宗利奧十世 (Pope Leo X) 准許方濟各會士 Francis Quiñones 與 Juan Clapión 一起到新世界傳教。
1522
葡萄牙傳教士在斯里蘭卡海岸建立據點,並隨著葡萄牙軍隊開始向內陸遷移。
1523
馬丁路德根據詩篇 67 寫了一首宣教詩歌,「願神將祂的恩典賜給我們」,這首詩歌被稱為「新教的第一首宣教詩歌」。
1524
Martin de Valencia 與 12 名方濟各會修士前往新西班牙(墨西哥)。
1525
義大利方濟各會傳教士 Giulio Zarco 被派往墨西哥西海岸的米卻肯州(Michoacán),在那裡他將會相當精通一些原住民語言。
1526
方濟各會士進入佛羅里達州;12 位多明我會修士抵達墨西哥首都。
1527
再洗禮派組織第一次新教傳教會議,即殉道者會議。
1528
方濟各會傳教士胡安‧帕迪亞 (Juan de Padilla) 抵達墨西哥;他將隨科羅納多 (Coronado) 的探險隊尋找七城 (Seven Cities),最後在基維拉人 (Quivira) (現稱為威奇塔人 (Wichita))中定居。
1529
方濟各會士彼得(Peter of Ghent)從拉丁美洲寫到,他和一位同事在一天內為一萬四千人施洗。
1531
方濟各會士 Juan de Padilla 開始在墨西哥城東南部的印第安部落中進行一系列傳教活動。
1532
當傳教士隨著弗朗西斯科‧皮薩羅 (Francisco Pizarro) 的軍事遠征抵達秘魯時,秘魯的福音傳播開始了。
1533
Pechenga 修道院在俄羅斯最北部成立,向薩米人傳播福音;奧斯定修會到達墨西哥;第一批基督教傳教士到達東京(現越南)。
1534
傳教士隨探險家 Jacques Cartier 抵達加拿大。
1536
北義大利再洗禮派傳教士 Hans Oberecker 在維也納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1537
教宗保祿三世下令,「透過傳揚神聖聖言,並以美好生活為榜樣」,使新世界的美洲原住民歸向基督。
1538
方濟各會士進入巴拉圭。
1539
西班牙方濟各會傳教士 Marcos de Niza 在現今美國西南部遇到 Pueblos 人。
1540
方濟各會士抵達千里達 (Trinidad),被食人族殺害;耶穌會士成立。
1541
方濟各會士開始建立加州傳教會。
1542
Francis Xavier 前往西印度的葡萄牙殖民地果阿。
1545
安東尼奧‧阿羅斯(Antonio Araoz)在談到方濟各‧札維爾(Francis Xavier)時寫道:「透過他的書信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所獲得的果實,不亞於透過他的教導在印度所獲得的果實。
1546
Xavier 前往印尼的摩洛泰島、安汶島和特納特島。
1547
富有的西班牙人 Juan Fernández 成為耶穌會會士,他將前往日本傳教。
1548
澤維爾在印度西北海岸的巴薩姆 (Baçaim) 建立聖名學院 (College of the Holy Name of God)。
1549
多明尼加人 Luis Cancer 曾在危地馬拉和墨西哥的瑪雅人中工作,他與兩名同伴在坦帕灣(佛羅里達)登陸,卡魯薩人立即殺了他們。
1549
耶穌會傳教士(澤西爾領導)抵達日本,並在九州建立基地;他們積極的傳教在九州最為成功,約有 100,000 至 200,000 人改信耶穌會,其中包括許多大名(封建領主)。
1550
印刷經文有二十八種語言版本。
1553
葡萄牙傳教士在馬來西亞馬六甲鎮建造教堂。
1554
暹羅(現為泰國)報告有 1,500 人皈依基督教。
1555
約翰‧加爾文 (John Calvin) 派胡格諾派教徒 (Huguenots) 前往巴西,以保護他們免受法國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所影響。
1555
多明尼加-加斯帕-達-克魯斯 (Dominican Gaspar da Cruz) 嘗試在柬埔寨建立第一個基督教傳教會,但並不成功。
1556
Gaspar da Cruz 在中國廣州布道一個月。
1557
耶穌會主教 André de Oviedo 帶著五位神父來到埃塞俄比亞,要讓當地的埃塞俄比亞基督徒改信天主教。
1558
Kabardian Duke Saltan Idarov 改信東正教。
1559
傳教士 Vilela 在日本京都定居。
1560
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 Goncalo da Silveira 訪問了東南部非洲的 Munhumutapa 帝國,在那裡他迅速使人皈依。
1563
耶穌會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 (Luis Frois) 抵達日本;大村住忠 (Omura Sumitada) 成為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大名 (封建地主)。
1564
Legaspi 在菲律賓群島展開奧古斯丁的工作。
1565
耶穌會士來到澳門
1566
在佛羅里達州喬治堡島(Fort George Island)的沙地上,恐懼的印第安人用棍棒打死了佩德羅-馬丁內茲(Pedro Martinez),他是第一位進入現在的美國的耶穌會士。
1567
多明我會傳教士 Jeronimo da Cruz 和 Sebastiao da Canto 抵達泰國大城。
1568
Diego de Herrera 在菲律賓為宿霧的 Tupas 酋長及其兒子施洗。
1569
Jeronimo da Cruz 和兩名新來的傳教士在暹羅被謀殺。
1570
加那利群島之一帕爾馬 (Palma) 附近的海盜殺害了前往巴西的耶穌會傳教士伊格納西奥‧阿澤維多 (Ignacio Azevedo) 及其他三十九名耶穌會傳教士。
1571
嚴守戒律」的卡布欽修士與塞維利亞的征服者 Don Juan Ponce 一起抵達千里達島。
1572
耶穌會士來到墨西哥。
1573
隨著方濟各會修士的到來,佛羅里達印第安民族和部落開始大規模的福音傳播;奧斯定修會進入厄瓜多爾。
1574
奧古斯丁會士 Guillermo de Santa Maria 寫了一篇論文,指出西班牙政府對墨西哥 Michoacán 州 Chichimeca 人發動的戰爭是非法的。
1575
在京都建造了一座教堂建築;該建築採用日本建築風格,俗稱 「南蠻寺」。
1575
西班牙奧古斯丁會士 Martín de Rada 和 Geronimo Martín 在中國福建待了四個月,試圖安排在當地長期傳教;由於菲律賓發生了不相干的事件,這次嘗試失敗了。
1577
多明尼加人進入莫三比克並深入內陸,邊走邊燒毀穆斯林清真寺。
1578
西班牙國王命令利馬 (Lima) 主教不得頒授聖秩給混血兒。
1579
耶穌會士 Alessandro Valignano 來到日本,以「傳教訪問者」的身分,為天主教在當地的傳教工作制定基本策略;Valignano 的適應主義試圖彌補某些日本習俗與羅馬天主教價值觀的差異,以避免文化摩擦。
1582
耶穌會士--先驅是盧嘉勒(Michele Ruggieri)和利瑪竇(Matteo Ricci)--開始在中國大陸傳教,介紹西方科學、數學和天文學。
1583
五名耶穌會傳教士在果阿(印度)附近被謀殺。
1584
利瑪竇(Matteo Ricci)和一個中國學者將一本慕道書翻譯成中文,書名是《天主實錄》(Tian Zhu Shi Lu)。
1585
加爾默羅會領袖 Jerome Gracian 與來自中國的方濟各會傳教士 Martin Ignatius de Loyola 會面;他們簽署了傳教士手足情誼契約 (vinculo de hermandad misionera),據此兩個修會將合作在埃塞俄比亞、中國、菲律賓、東印度和西印度傳教。
1587
大將軍擔心外國人分裂日本,並可能讓歐洲人有機會破壞日本,因此下令所有外國人離開日本;他們留下來,但迫害卻升級了。
1590
比利時牧師 Hadrian à Saravia 所著的書中有一章認為大使命對今日的教會仍有約束力,因為使徒們並沒有完全履行大使命。
1591
第一座天主教堂在千里達建立;第一批華人被耶穌會會士接納為會員。
1593
方濟各會士來到日本,在京都建立聖安娜醫院;他們與耶穌會士發生爭端。
1594
第一批耶穌會傳教士抵達現在的巴基斯坦。
1595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靈性輔導師將事工擴展到歐洲僑民之外。
1596
耶穌會傳教士穿越菲律賓薩馬爾島,在東側建立傳教中心。
1597
豐臣秀吉將軍在日本長崎將 26 名日本基督徒釘在十字架上。到了 1620 年代,全面的迫害摧毀了基督教團體。沒有拒絕基督教的皈依者被殉教。許多基督徒轉入地下,但他們的社群也滅亡了。基督教沒有在日本社會留下永久的印記。
1598
西班牙傳教士從墨西哥向北推進,進入現在的新墨西哥州。
1599
耶穌會會士弗朗西斯科‧費爾南德兹(Francisco Fernandez)前往現今孟加拉的傑索爾區(Jessore District),並在當地興建教堂。
公元 1600 年
1600
法國傳教士抵達現在密西根州 Sault Ste. Marie 的地區。
1601
第一位日本神父被按立,基督教在日本的興盛時期持續到 1614 年。
1602
中國科學家兼翻譯家徐光啟受洗禮。
1603
日本耶穌會傳教會出版社開始出版日葡字典。
1604
耶穌會傳教士 Abbè Jessè Flèchè 抵達新斯科舍省皇家港。
1605
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 Roberto de Nobili 到印度傳教,並採納了許多不違反基督教教義的印度習俗。
1607
傳教士 Juan Fonte 在墨西哥西北部馬德雷山脈的 Tarahumara 人中建立了第一個耶穌會傳教區。
1608
Tacariju 人殺死了耶穌會會士領袖,傳教士遠征巴西塞阿拉地區失敗。
1610
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為中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李之藻施洗,利瑪竇是第一批獲准進入中國內地的西方人之一。
1611
兩位耶穌會士開始在新斯科舍省的米克馬克印地安人(Mi'kmaq Indians)中工作。
1612
耶穌會士在緬因州為 Abenakis 人找到一個傳教會。
1614
日本頒布反基督教敕令,超過四萬名基督徒被屠殺。
1615
加拿大的法國傳教士在 Trois-Rivières 和 Tadoussac 開辦學校,教導原住民兒童,希望讓他們改變信仰。
1616
南京傳教士案發生,中國人崇拜祖先的習俗與天主教教義之間的衝突,最終導致外國傳教士被驅逐出境。
1617
葡萄牙傳教士 Francisco de Pina 來到越南。
1618
葡萄牙天主教加爾默羅會從波斯前往巴基斯坦,在 Thatta(卡拉奇附近)建立教堂。
1619
多明尼加傳教士在菲律賓群島創立了聖托馬斯大學。
1620
天主教加爾默羅會進入印度南部的果阿邦。
1621
奧古斯丁會在孟加拉成立。
1622
教宗格列高利六世 (Gregory VI) 成立傳信聖部 (Sacred Congregation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Faith),成為教宗統籌和指導傳教工作的主要機構。
1623
在中國西安(西安府)出土了一塊石碑(景教碑)。它的碑文是一位敘利亞僧侶在幾千年前用漢字和波斯文字寫成的,開頭是這樣的:「讓我們讚美耶和華,因為[基督教]信仰已在中國流行」。它提到了公元 625 年一位傳教士 A-lo-pen (亞伯拉罕) 的到來。Alvaro Semedo 和其他耶穌會士很快就在歐洲宣傳這塊石碑的發現。
1624
日本的迫害加劇,50 名基督徒在江戶(現東京)被活活燒死。
1625
越南驅逐傳教士。
1626
耶穌會傳教士 Francis Pacheco 偽裝進入日本後,在長崎被俘虜並被處決。
1627
Alexander de Rhodes 前往越南,在三年的事奉中,他為 6,700 名皈依者施洗。
1628
萬民福音會在羅馬成立,訓練來自世界各地的「本土神職人員」。
1629
方濟各會傳教士 Alonzo Benavides 在阿帕契印第安人國家的邊界,也就是現在的新墨西哥州,建立 Santa Clara de Capo。
1631
荷蘭傳教士 Abraham Rogerius 著有《Open Door to the Secrets of Heathendom》一書,他在印度馬德拉斯 (Madras) 附近的荷蘭殖民地 Pulicat 開始了為期十年的泰米爾人事工。
1632
祖尼印第安人謀殺了一群方濟各會傳教士,他們三年前在現今新墨西哥州的 Hawikuh 建立了第一個祖尼傳教會。
1633
皇帝 Fasilides 驅逐在埃塞俄比亞的耶穌會傳教士;德意志路德教會派遣 Peter Heyling 為第一位到埃塞俄比亞的新教傳教士。
1634
耶穌會傳教士 Jean de Brèbeuf 前往 Petun 國(位於加拿大),為一位四十歲的男子施洗。
1635
一支方濟各會探險隊從厄瓜多爾的基多出發,嘗試從西部滲入亞馬遜;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途中被殺,但仍有少數人在兩年後成功抵達大西洋沿岸。
1636
馬尼拉(菲律賓)的道明會會士組織了一支遠征日本的傳教士隊伍;他們在沖繩的一個島嶼上被捕,長崎的法庭最終將宣判他們死刑。
1637
當天花殺害了數以千計的美國原住民時,部落醫藥人員責怪歐洲傳教士。
1638
日本正式禁止基督教,並將處以死刑;清教徒作家 Richard Sibbes 的遺作《泉源開啟》(The Fountain Opened)出版,他在書中表示,福音必須繼續其旅程,直到「走遍全世界」。
1639
三位烏蘇琳修女登上聖約瑟夫號,啟程前往新法蘭西(現今北美部分地區);她們是第一批進入新法蘭西傳教的女性。
1640
1614 年基督教被禁止後,日本幕府設立了 shumon aratame yaku(審問官)一職,以追捕餘下的基督徒。
1641
耶穌會傳教士 Cristoval de Acuna 在提交給西班牙國王的一份書面報告中描述了亞馬遜河。
1642
Mohawk 印第安人抓走了天主教傳教士 Isaac Jogues 和 Rene Goupil,以及與他們同行的休倫印第安皈依者;他們用戰斧砍死了 Goupil,而 Jogues 和休倫人則暫時被當作奴隸。Jogues 利用被奴役的機會進行傳教工作,並鞏固他的休倫兄弟。
1643
改革宗牧師 Johannes Megapolensis 在紐約奧爾巴尼 (Albany, New York) 牧會時,開始向美國原住民推廣。
1644
約翰‧艾略特 (John Eliot) 開始在北美洲的阿爾岡印第安人 (Algonquian Indians) 中事奉。
1645
耶穌會士在越南工作三十年後被逐出越南。
1647
Discalced Carmelites 在馬達加斯加開始工作。
1649
成立新英格蘭福音傳播協會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New England),向新英格蘭的印第安人傳福音。
1650
易洛魁人摧毀休倫民族,終結了耶穌會士將休倫印第安人作為福音傳播焦點的夢想。
1651
Wetzhausen 的 Truchsess 伯爵是著名的路德會信徒,他向 Wittenberg 的神學院詢問路德會信徒沒有順從大使命派遣傳教士的原因。
1652
耶穌會士 Antonio Vieira 以傳教士的身份回到巴西,在那裡他支持被剝削的原住民的事業,直到被葡萄牙殖民者驅逐。
1653
一支 Mohawk 戰隊在蒙特婁附近抓獲耶穌會士 Joseph Poncet;他受盡折磨,最後被送回,並帶回關於和平示好的訊息。
1654
約翰‧艾略特(John Eliot)為美國印地安人出版教理。
1655
安哥拉馬坦巴 (Matamba) 的公主金加 (Jinga) 或辛加 (Zinga)信主;之後她寫信給教宗,敦促派遣更多的傳教士。
1656
第一批貴格會傳教士抵達現在的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1658
法國傳教士逃離他的地區之後,Onondaga 印第安人的酋長 Daniel Garakonthie 審視了法國殖民者的習俗和傳教士的教義,並公開開始在他所屬的地區(即現在的紐約)保護基督徒。
1659
耶穌會士 Alexander de Rhodes 成立巴黎外方傳教會;西班牙神父在墨西哥的曼索印地安人中建立傳教會,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數百個曼索印地安人皈依基督教。
1660
天主教傳教士將基督教引入柬埔寨。
1661
教友會 (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 Quakers) 的創始人 George Fox 派出三位傳教士到中國傳教(雖然他們從未到過中國);John Eliot 將《聖經》翻譯成 Algonquin 語,這是美洲第一種有自己版本的本土語言。
1663
約翰‧艾略特 (John Eliot) 將聖經翻譯成一種阿爾岡基語 (Algonquian languages) 出版 (新約在兩年前出版);這本聖經是第一本在新世界印刷的完整聖經。
1664
Justinian Von Welz 撰寫了三本強而有力的小冊子,宣揚世界宣教的必要性;他前往荷屬幾內亞(現稱蘇里南),只待了三個月就去世了。
1666
John Eliot 出版了他的《Indian Grammar》,這本書是為了幫助傳教士學習麻薩諸塞印地安方言而寫的。
1667
耶穌會士 Pedro Suarez 是第一位嘗試接觸 Huaorani(或 Aucas)人的傳教士,他被人用長矛殺死。
1670
耶穌會士在委內瑞拉的奧里諾科河 (Orinoco River) 上建立傳教會。
1671
貴格會傳教士抵達卡羅萊納州。
1672
關島的一位酋長殺死了耶穌會傳教士 Diego Luis de San Vitores 及其米沙鄢助手 Pedro Calungsod,因為他們未經酋長允許,就為酋長的女兒施洗。(有些說法是女孩的母親同意洗禮)。
1673
法國貿易商 Louis Jolliet 和傳教士 Jacques Marquette 到訪現在的伊利諾州,後者為美洲原住民建立了一個傳教會。
1675
密克羅尼西亞島上的一次起義導致三名基督教傳教士死亡。
1676
一位耶穌會傳教士為 Kateri Tekakwitha 施洗,Kateri Tekakwitha 後來被稱為莫霍克人的百合花;她與許多其他美洲原住民一起加入加拿大傳教士的聚居地,在那裡,苦行的原住民信仰與天主教信仰逐漸融合。
1679
新到常州的傳教士 Juan de Yrigoyen 在常州寫了一篇文章,描述了三個基督教會在這個中國城市的興盛。
1680
普韋布洛 (Pueblo) 起義發生在新墨西哥州,21 名方濟各會傳教士被殺。
1681
義大利耶穌會會士尤西比奧‧基諾 (Eusebio Kino) 到達新西班牙後,成為一位作家所形容的「全北美洲最美麗的傳教先驅」。基諾是一位熱心傳教的探險家、天文學家、製圖師、傳教團建設者、牧場主、牛王,也是邊疆的衛士。
1683
傳教士路易-亨內平 (Louis Hennepin) 在探索明尼蘇達州並被達科塔人俘虜後回到法國,撰寫了第一本關於明尼蘇達州的書籍《路易西安描述》(Description de la Louisiane)。
1684
法國路易十四派遣耶穌會傳教士來華,並帶來羅浮宮及凡爾賽宮收藏的禮物。
1685
第一位華裔天主教主教祝聖。
1686
俄羅斯東正教僧侶來華傳教。
1687
傳教士在阿西尼 (Assinie) 登陸後,法國開始在現今的科特迪瓦活動。
1688
新約》被翻譯成馬來語(第一本翻譯成東南亞語言的《聖經》)。
1689
來自佛羅里達州的 Calusa 印第安酋長訪問古巴,討論讓傳教士到他的人民中傳教的想法。
1691
西印度群島基督教信仰協會(Christian Faith Society for the West Indies)組織而成,集中向非洲奴隸傳播福音。
1692
中國康熙皇帝允許耶穌會士自由傳播基督教,使他們想皈依的人皈依。
1693
耶穌會傳教士 John de Britto 在印度被公開斬首。
1694
傳教士兼探險家 Eusebio Kino 成為第一個進入亞利桑那州圖森盆地並建立持久定居地的歐洲人。
1695
中國第一座俄羅斯東正教堂祝聖。
1696
耶穌會傳教士 Francois Pinet 在現今的芝加哥附近創立了守護天使傳教會 (Mission of the Guardian Angel);這個傳教會將於 1700 年被放棄,當時傳教的努力似乎毫無成果。
1698
英國聖公會(Anglicans)組織「基督教知識推廣協會」(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為貧窮兒童設立學校,並出版基督教文學;他們將這些書籍和小冊子送往世界各地,以支持隨著大英帝國擴張而建立的新教會。
西元1700年
1700
一位瑞典傳教士在賓夕法尼亞州布道之後,一位美國原住民提出了如此探究性的問題,以至於 1731 年的美國瑞典教會史中報導了這段插曲。他斷言,因為他的祖先一直相信美好的生活會取悅上帝,所以這個觀點一定是直接從天上來的,雖然基督徒有可能擁有高超的知識,但同時可以肯定他們的道德是墮落的。
1701
海外傳播福音協會正式成立並延續至今。
1705
丹麥哈勒傳道會 (Danish-Halle Mission) 成立,並派出第一批新教傳教士。
1706
傳教士 Bartholomäus Ziegenbalg 到達 Tranquebar(今印度)。
1706
愛爾蘭出生的 Francis Makemie 自 1683 年以來一直是長老教會在美國殖民地的巡迴傳教士,他終於能夠組織第一個美國長老會。
1707
義大利嘉布遣傳教士抵達尼泊爾加德滿都(Kathmandu);Maillard de Tournon 在南京公開梵蒂岡關於禮儀的決定,包括反對尊崇祖先和孔子的規定。
1709
Experience Mayhew 是 Wampanoag 印第安人的傳教士,他將《詩篇》和《約翰福音》翻譯成 Massachusett 語;在殖民地新英格蘭重要的印第安語譯本中,這本書被認為是僅次於 John Eliot 的《印第安人聖經》。
1710
Count Canstein 在德國成立第一個現代聖經學會,以較低的成本印刷聖經。
1711
耶穌會士 Eusebio Kino,亞利桑那州南部和索諾拉州北部的傳教士探險家,在墨西哥北部突然逝世;這位「牛仔傳教士」在墨西哥銀礦與印第安人的剝削作鬥爭。
1713
耶穌會士 Ippolito Desideri 到西藏傳教。
1714
新約被翻譯成淡米爾文(印度);在哥本哈根組織了丹麥皇家傳道學院。
1715
東正教會在華北地區重新展開傳教工作。
1716
墨西哥總督授權在聖安東尼奧 (San Antonio) 建立阿拉莫傳教會 (Alamo Mission),作為美國原住民皈依基督教的教育中心。
1717
陳茂上書中國皇帝,談及他對天主教傳教士和西方商人的憂慮;他迫切要求全面禁止天主教傳教士在清朝各省傳教。
1718
Bartholomäus Ziegenbalg 在印度建造了一座教堂建築,至今仍在使用。
1719
Isaac Watts 寫了傳教聖詩 "Jesus Shall Reign Where'er the Sun"。
1721
位於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的馬利巴特傳教會(Mission San Juan Bautista Malibat)因為科奇米印地安人(Cochimi Indians)的敵意,以及流行病和缺水導致當地人口銳減而被放棄。中國康熙皇帝因中國禮教之爭而禁止基督教傳教士。漢斯‧艾格德 (Hans Egede) 在皇家傳道學院 (Royal Mission College) 與卑爾根公司 (Bergen Company) 的雙重支持下,從丹麥前往格陵蘭。
1723
羅伯特‧米勒 (Robert Millar) 出版《基督教傳播與推翻異教的歷史》(A History of the Propagation of Christianity, and Overthrow of Paganism),提倡以禱告作為改變非基督徒的主要方法;他的書啟發了禱告團體在不倫三島各地成立,最後更在北美成立。
1724
雍正帝禁止北京地區以外的傳教活動。
1725
Knud Leem 以挪威傳教士的身份到芬馬克 (Finnmark) (挪威北極) 的薩米族傳教;大覺醒 (Great Awakening) 復興運動傳遍北美殖民地。
1727
當 Nicolaus Ludwig Zinzendorf 伯爵帶領摩拉維亞團體開始二十四小時不停禱告時,一場傳教運動誕生了,這場禱告持續了一百多年;數百位傳教士因此從這個團體被派遣出去。
1728
猶太學院 (Institutum Judaicum) 在德國哈勒 (Halle)成立,成為猶太人福音傳播的第一個新教宣教中心。
1729
羅馬天主教傳教士 Du Poisson 成為 Natchez 大屠殺的第一位受害者;他在前往新奧爾良的途中,應邀在 Natchez 哨所主持彌撒,並在祭壇前被殺。
1730
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倫巴爾 (Lombard),在法屬圭亞那的庫魯河口建立了一個基督教村莊,村莊裡有六百多名印第安人;他被稱為所有傳教士中使法屬圭亞那的印第安人改變信仰最成功的一位。
1732
Alphonsus Liguori 成立羅馬天主教宗教機構 Redemptorist Fathers,在貧民窟進行傳教工作。
1733
摩拉維派在格陵蘭建立第一個傳教區。
1734
一位傳教士說服康涅狄格州格羅頓市 (Groton, Connecticut) 的一間教堂將其建築物借給馬尚塔克特皮科特部落 (Mashantucket Pequot tribe) 進行基督教崇拜儀式。
1735
約翰‧衛斯理 (John Wesley) 到喬治亞州的印第安人中傳教,擔任海外福音傳播會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the Foreign Parts) 的傳教士。
1736
中國有反基督教的法令;摩拉維亞傳教士在 Arkhangelsk(俄羅斯北歐的一個地區)的涅涅茨人中工作。
1737
Pugh 牧師是賓夕法尼亞州異國福音傳播協會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the Foreign Parts) 的傳教士,他開始向黑人傳教;他注意到奴隸的主人對他們成為基督徒存有偏見。
1738
摩拉維亞傳教士 George Schmidt 定居在南非 Riviersonderend 山谷的 Baviaan Kloof(狒狒山谷);他開始與幾乎瀕臨滅絕的 Khoikhoi 人合作。
1740
摩拉維亞人 David Zeisberger 開始在喬治亞州的克里克人中工作;傳教士 Johann Phillip Fabricius 抵達南印度。
1741
荷蘭傳教士開始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城 (Malacca Town) 興建基督教會大樓,需時十二年才能完成。
1742
摩拉維亞領袖 Zinzendorf 伯爵造訪紐約 Shekomeko 時為六名印第安人施洗。
1744
Thomas Thompson 辭去劍橋大學院長的職務,成為一名傳教士;海外福音傳播協會將他派往新澤西州。他對那裡的奴隸人口特別感興趣,後來他要求在非洲開展傳教工作。1751 年,湯普森成為 S.P.G. 派往黃金海岸(現加納)的第一位傳教士。
1745
美國原住民的傳教士大衛‧布萊納德(David Brainerd)寫道:「他們很快就來了,一個接一個;眼裡含著淚水,想知道他們該怎麼做才能得救......。.在他們中間,那是一個令人驚奇的大能季節,好像上帝叩開了天,降下來......上帝要使整個世界改變"。
1746
向新世界的基督徒發出呼籲,請他們參加為期七年的「祈禱協調會」,由羅伯特‧米勒 (Robert Millar) 在 1723 年所啟發的人進行傳教工作。
1747
喬納森‧愛德華(Jonathan Edwards)響應這個呼召,呼籲所有北美教會為世界宣教禱告。
1748
羅馬天主教徒 Pedro Sanz 和其他四位傳教士,連同十四位中國基督徒被處決;據報道,他在死前將一些獄卒改信基督教。
1749
西班牙方濟各會神父 Junípero Serra(1713-84 年)到墨西哥傳教;1767 年,他北上到現在的加利福尼亞,熱心地建立傳教會並改變美國原住民的信仰。
1750
第一次大覺醒的傳教士喬納森‧愛德華斯 (Jonathan Edwards) 被放逐出他在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 (Northampton, Massachusetts) 的教會,前往附近的 Housatonic 印第安人傳教;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施瓦茨 (Christian Frederic Schwartz) 隨丹麥-哈勒傳教團 (Danish-Halle Mission) 前往印度。
1752
托馬斯‧湯普遜(Thomas Thompson)是聖公會派往非洲的第一位傳教士,他抵達黃金海岸(今加納)。
1753
Erhardt 和六位同伴的失蹤導致摩拉維亞人暫時放棄在拉布拉多(加拿大北部)的傳教計畫。
1755
賓夕法尼亞州 Gnadenhutten 的 Mahican 印第安人聚居地遭到襲擊和破壞。摩拉維亞傳教士約翰‧雅各布‧施密克 (Johann Jacob Schmick) 儘管幾乎不斷受到白人鄰居的威脅,仍與馬希肯人一起渡過流亡和被俘的日子。當他的印第安教會成員在伯利恆尋求庇護時,施密克會加入他們的行列;當他的印第安教會成員成為俘虜時,施密克會跟隨他們到費城;當他們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懷魯辛定居後,施密克仍與他們在一起。
1756
內亂迫使 Gideon Halley 離開他在 Susquehanna 河上六個民族中的傳教工作,他已經在 Jonathan Edwards 的監督下工作了四年,獲得了在印第安人中傳播福音協會的任命。
1757
路德會開始在加勒比海傳教黑人。
1759
長老會按立美國原住民 Samson Occom,他是偉大的 Mahican 酋長 Uncas 的直系後裔;Occom 成為第一位以英語出版作品的美國印第安人,包括布道、讚美詩和一本簡短的自傳。耶穌會士被逐出巴西。
1760
Adam Voelker和Christian Butler抵達Tranquebar,成為第一位前往印度的摩拉維亞傳教士。
1760
循道會教徒首次抵達西印度群島。
1763
紐約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Synod of New York)命令為傳教進行募捐;1767 年,教會將要求每年募捐一次。
1764
摩拉維亞人決定擴展並開始宣傳他們的傳教活動,尤其是在英國殖民地;摩拉維亞人延斯‧海文 (Jens Haven) 前往格陵蘭進行三次探索傳教之旅的第一次。
1765
蘇里南總督克朗梅林 (Crommelin) 說服三位摩拉維亞傳教士到大里約河 (Gran Rio) 的源頭附近工作;他們在 Granman Abini 村莊的 Senthea 溪附近的 Saramaka 人中定居,他們受到的接待褒贬不一。
1766
Philip Quaque 是來自加納海岸角 (Cape Coast) 地區的 Fetu 青年,曾在英國留學 12 年,現在他回到非洲;在海外福音傳播協會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the Foreign Parts) 的支持下,Quaque 成為英格蘭教會第一位被按立為牧師的非歐洲人。
1768
受丹麥幾內亞公司邀請,五位來自德國的聯合弟兄會傳教士抵達黃金海岸(今加納),在海岸角城堡學校任教。
1770
約翰‧馬蘭特(John Marrant)是來自紐約市的自由黑人,他開始跨文化傳教,向美洲印地安人布道;到 1775 年,他已經將福音傳給切羅基族和克里克族印地安人,以及他稱為卡塔瓦族(Catawar)和豪索族(Housaw)的族群。
1772
傳教士 James Balfour 在造訪加拿大紐芬蘭的 Scilly Cove 後,形容那是一個「最野蠻無法的地方」。
1775
工業革命在英國和荷蘭開始。
1776
Cyril Vasilyevich Suchanov 在西伯利亞 Dauria 的 Evenks 人中建立第一座教堂;路德會牧師在拉布拉多為愛斯基摩人進行第一次洗禮。
1777
葡萄牙傳教士在孟加拉 Hashnabad 建造教堂。
1778
Theodore Sladich 在西巴爾幹地區完成對抗伊斯蘭影響的傳教工作時殉道。
1780
摩拉維亞教會的 August Gottlieb Spangenberg 撰寫了 An Account of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Protestant Church of the United Brethren Preach the Gospel, and Carry On Their Missions among the Heathen;這本書原為德文,將於 1788 年翻譯成英文。
1782
George Liele 是一名獲釋的奴隸,從美國抵達牙買加,他是有記錄以來最早的美國外籍傳教士。
1783
前奴隸 Moses Baker 和 George Gibbions 離開美國到西印度群島傳教;Charles Simeon 發起福音運動。(未來)
1784
Thomas Coke(衛理公會)提交了他的《在異教徒中建立傳教會的計劃》;衛理公會在「異教徒」中的傳教將於 1786 年開始,當時一場暴風雨使前往新斯科舍省的 Coke 偏離了航道,他在英屬西印度群島的安提瓜降落。
1785
約瑟夫‧懷特 (Joseph White) 的講道題為「論嘗試在我們印度的馬哈米教和玄都教徒中傳播福音的責任」,發表於他的著作《包含基督教和馬哈米教的歷史、證據及其影響的講道》(Sermons Containing a View of Christianity and Mahometanism, in Their History, Their Evidence, and Their Effect)的第二版。這篇講道最初是在牛津大學宣講。
1786
來自紐約市的自由黑人約翰‧馬蘭特(John Marrant)在他的日記中寫道,他在紐芬蘭的格林港(Green's Harbor)向「許多印第安人和白人」傳道。
1787
在英國,特殊浸信會按立威廉‧凱瑞(William Carey),他很快就開始敦促進行全球宣教。
1788
荷蘭傳教士開始在孟加拉的漁民中傳講福音。
1791
一百二十名韓國基督徒因信仰而遭受酷刑和殺害,起因是已經成為基督徒的貴族 Paul Yun Ji-Chung 決定不按照傳統儒家習俗安葬母親。
1792
William Carey 向牧師們傳講宣教信息,他在信息中挑戰他們「期待從神而來的偉大事業,為神嘗試偉大事業」;此外,他成立了浸信會宣教協會,支持他在印度建立宣教工作,並在第二年前往印度。
1794
八位俄羅斯東正傳教士抵達阿拉斯加的科迪亞克島 (Kodiak Island);數月內有數千人受洗。
1795
倫敦傳道會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成立,派遣傳教士前往大溪地 (Tahiti)。
1796
蘇格蘭和格拉斯哥傳道會成立;Johann Philipp Fabricius 將聖經翻譯成淡米爾文,經修訂後在印度出版。
1797
荷蘭傳道會成立;達夫號載著三十六位平信徒和牧師傳教士,航行到南太平洋的三個島嶼。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來自倫敦傳教會)到訪太平洋島嶼塔瓦塔(Tahuata)的希瓦(Hiva),但他並不受歡迎。
1798
公理宗組織康涅狄格傳道會,將福音帶到佛蒙特州和俄亥俄州的「異邦土地」;其傳教士向歐洲定居者和美洲原住民傳福音。
1799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Church of England) 成立;荷蘭醫師 John van der Kemp 前往非洲開普殖民地。
公元1800年
1801
John Theodorus van der Kemp 從在 Xhosa 人中傳教轉為在 Khoikhoi 人中傳教,兩者都在南非;早前他曾協助成立荷蘭傳道會。
1802
Henry Martyn 聽到 Charles Simeon 談到 William Carey 在印度的工作,決心自己也要成為傳教士;他將於 1805 年啟程前往印度。
1803
Massachusetts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投票決定出版傳教雜誌;這本期刊現名為《The American Baptist》,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宗教雜誌。
1804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成立;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進入塞拉利昂。
1805
來自倫敦傳道會的 Abraham 和 Christian Albrecht 兄弟是第一批來到納米比亞的基督教傳教士。
1806
Haystack 禱告會在威廉斯學院舉行;五位學生聚集在田野中討論亞洲人的屬靈福祉。從這個禱告會中誕生了許多新教宣教事工,包括美國海外宣教委員會,以及基督教聯合教會、基督教會(基督門徒)、InterVarsity基督徒團契和學生志工運動的宣教事工。數以千計的教會建立者、傳福音者和聖經翻譯者因著這禱告會而被差派出去。第一批新教傳教士與英國衛斯理宣道會 (English Wesleyan Mission) 一起抵達海地。
1807
第一位到中國傳教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在中國廣州(原名廣州)開始工作。
1808
倫敦猶太人基督教推廣協會 (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ity among the Jews) 成立。
1809
蘇格蘭全國聖經公會成立。
1811
英國衛斯理會進入塞拉利昂。
1812
Adoniram Judson,抵達印度,不久前往緬甸;Henry Martin 完成第一本波斯文的新約翻譯。
1813
卫理公会成立卫斯理传教会。
1814
American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 成立;Netherlands Bible Society 成立。四位美國原住民從落基山外來到密蘇里州聖路易,尋找關於 「白人宗教 」的資訊,因為他們相信這會增加他們與其他原住民部落戰鬥的力量。第一批傳教士在 Samuel Marsden 的帶領下抵達紐西蘭。
1815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 在錫蘭開展工作;African-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成立 Richmond African Missionary Society,向西非派遣傳教士。
1816
美國聖經協會成立。
1817
James Thompson 開始在拉丁美洲各地分發聖經。
1818
在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開始傳教工作,國王勉強批准。聖經》以普什圖語(現代阿富汗的一種語言)出版。
1819
傳教士醫師約翰‧斯卡德 (John Scudder) 加入錫蘭傳教團;衛斯理循道宗在印度馬德拉斯 (Madras) 開始工作。Reginald Heber 為傳教經典 "From Greenland's Icy Mountains "寫下歌詞。
1820
Hiram Bingham 前往夏威夷(三明治群島)。
1821
非裔美國人 Lott Carey,浸信會傳教士,與二十八位同仁從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出航前往塞拉利昂;新教聖公會傳道會成立。尼泊爾文的《新約》出版。整個南美洲和中美洲大陸從西班牙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巴西於1822年脫離葡萄牙獨立。(未來)
1823
蘇格蘭傳道會的工作者來到印度孟買(當時稱為孟買);馬禮遜(Robert Morrison)按立梁發為第一位華人新教佈道士。美國傳道會派遣非裔美國人 Betsy Stockton 到夏威夷;她成為現代傳道史上第一位單身女傳教士。
1825
George Boardman 前往緬甸。
1826
美國聖經公會將第一批聖經運往墨西哥。
1827
傳教士 Lancelot Threlkeld 在 The Monitor 報導,他在獵人河 (Hunter) 和 Shoalhaven 河的澳洲原住民中傳播聖經的工作「進展迅速」。
1828
巴塞傳道會 (Basel Mission) 在加納阿克拉 (Accra) 的 Christiansborg 地區開始工作;荷蘭傳道會 (Netherlands Missionary Society) 的 Karl Gutzlaff 在泰國曼谷落地。
1829
來自普魯士的 George Mueller 到英國向猶太人傳教。
1830
蘇格蘭教會傳教士 Alexander Duff 抵達加爾各答;西伯利亞傳教士 William Swan 撰寫《傳教書》,這是新教第一本全面論述傳教理論與實務的著作。
1831
美國公理會的傳教士來到泰國,在 1849 年撤離時沒有一個人皈依;由於在收錄 Apocrypha 方面的爭議,他們與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分離,成立了 Trinitarian Bible Society。
1832
John Williams 委託前食人族、太平洋島民傳教士先驅 Teava 到薩摩亞島 Manono 工作。
1833
約翰‧泰勒‧瓊斯 (John Taylor Jones) 在泰國開始浸信會的工作;美國循道會傳教士梅爾維爾‧博克斯 (Melville Box) 抵達利比里亞。自由浸信會外方傳教會開始在印度工作。William Carey 將聖經翻譯成孟加拉語。
1834
美國長老教會在印度旁遮普開展工作;Peter Parker 醫生從美國被派到中國,成為第一位醫療傳教士。
1835
Rhenish Missionary Society 在婆羅洲(印尼)的達雅克人中開始工作;加爾各答主教 Daniel Wilson 稱印度的種姓制度為「癌症」。
1836
普利茅斯弟兄會 (Plymouth Brethren) 在印度馬德拉斯 (Madras) 開始工作;George Müller 在英國布里斯托 (Bristol) 開始孤兒工作。殖民地傳道會成立。Adnorim Judson 將《新約聖經》翻譯成緬甸文。
1837
William Carey 將《新約聖經》翻譯成印地語。
1838
聖經》以大溪地語出版。
1839
整本聖經以塔希提島的語言出版;三位法國傳教士在韓國殉道。英國新教傳教士在 Erromango(瓦努阿圖,位於南太平洋)被謀殺。
1840
大衛‧利文斯敦 (David Livingstone) 與倫敦傳道會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一起在今日的馬拉維 (非洲);美國長老會會員進入泰國,在他們的第一位泰國皈依者之前,他們已在泰國工作了 18 年。愛爾蘭長老會宣道會成立。
1841
愛丁堡醫學傳道會 (Edinburgh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成立,成為歐洲第一個醫學傳道會。
1842
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
1843
浸信會約翰‧泰勒‧瓊斯 (John Taylor Jones) 將《新約聖經》翻譯成泰文。
1844
德國人 Ludwig Krapf 在肯亞海岸的蒙巴薩開始工作;George Williams 成立第一個基督教青年會 (YMCA)。
1845
美南浸信會宣教組織成立。
1846
倫敦傳道會在紐埃島(Niue)開展工作,西方人將這個南太平洋島嶼命名為「野人島」。
1847
長老會會士 William Burns 前往中國,將《天路歷程》翻譯成中文。
1848
Charles Forman 前往旁遮普;他開辦了一間學校,並協助塑造該地區的教育制度。德國傳教士 Johannes Rebmann 和 Johann Ludwig Krapf 到達乞力馬扎羅山。他們說赤道附近有一座白雪覆蓋的山峰,起初遭到嘲笑。卡爾‧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未來)
1849
傳教士約翰‧格迪(John Geddie)在抵達美拉尼西亞島嶼 Aneityum(或 Anatom)僅數週後,就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在圍繞著我的黑暗、墮落、污染和悲慘中,我將在信心的憧憬中期待著,當這些貧困的島民中的一些人團結一致,齊唱獲救靈魂的勝歌,「歸於那愛我們,用自己寶血洗淨我們罪孽的主」"。大衛-利文斯通開始了他在中非的傳教探索,為 「基督教、商業和文明 」開闢道路。(未來)
1850
教會傳道會開始在巴基斯坦工作,建立學校和醫院,並分發經文。
1851
Allen Gardiner 和他的六位傳教士同事在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因曝露和飢餓而死,當時一艘來自英國的補給船遲到了六個月才抵達。
1853
路易‧哈姆斯 (Louis Harms) 於 1849 年創立的赫曼斯堡傳教會 (Hermannsburg Missionary Society),完成了第一批年輕傳教士的訓練,他們將搭乘一艘完全由捐款建造的船(坎達茲號)前往非洲。
1854
教會傳道會秘書 Henry Venn 提出自治、自給、自傳的教會理想;Hudson Taylor 來到中國。
1855
Henry Steinhauer 被按立為加拿大衛理公會派往北美印第安人的傳教士,被派往阿爾伯塔省的 Lac La Biche;他的傳教工作其實早在 15 年前的 1840 年就開始了,當時他被派往 Lac La Pluie 協助翻譯、教授和傳譯 Ojibwa 語和 Cree 語。John Coleridge Patteson 出航前往南洋。
1856
隨著 Henry Pratt 的到來,長老會開始在哥倫比亞工作。
1857
聖經被翻譯成茨瓦纳语(在非洲南部使用)。
1858
John G. Paton 開始在新赫布里底 (New Hebrides) (現今瓦努阿圖的一部分) 工作;Elizabeth Freeman 在印度殉道。巴塞爾福音傳道會開始在蘇門答臘西部(印尼)工作。David Livingstone 的著作《Missionary Travels and Researches in South Africa》出版。
1859
新教傳教士在隔絕日本數世紀後抵達日本。
1860
聯合路德會 (United Lutheran Church) 開始在利比里亞 (Liberia) 工作;利物浦宣教會議 (Liverpool Missionary Conference)。Cyrus Hamlin 為在君士坦丁堡建立羅伯特學院奠定基礎。
1861
新教什頓派 (Protestant Shtundism) 在現今烏克蘭的奧斯諾瓦 (Osnova) 鄉村興起;什頓派是農民團體,著重於虔誠和傳教。Sarah Doremus 成立婦女聯合宣教會 (Women's Union Missionary Society),作為一個跨宗派的組織,派遣單身婦女到亞洲宣教。萊茵傳道會在路德維希‧諾門森 (Ludwig Nommensen) 的領導下前往印尼傳教。
1862
巴黎福音傳道會在塞內加爾展開工作。
1863
Robert Moffat 是倫敦傳道會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派往非洲的傳教士,他出版了《乾旱之地的水之河》(Rivers of Water in a Dry Place, An Accoun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ity into South Africa) 一書,記述基督教傳入南非的情況以及 Moffat 先生的傳教工作。
1864
浸信會進入阿根廷。
1865
James Hudson Taylor 創立中國內陸傳道會;James Laidlaw Maxwell 在台灣建立第一間有生命力的教會。William Booth 在英國成立救世軍。第一批新教傳教士抵達韓國。
1866
Theodore Jonas Meyer (1819-1894),一位改信猶太教的長老教會傳教士,在義大利看護霍亂患者,直到自己也染上霍亂;勉強活下來後,他成為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和平使者。韓國第一位新教殉教者 Robert Thomas 被斬首,他將一本聖經交給劊子手。
1867
循道會在阿根廷開始工作;成立經文聯盟,向兒童傳播福音。Lars Skrefsrud 和 Hans Barreson 開始在印度的 Santals 人中工作。
1868
Robert Bruce 前往伊朗;加拿大浸信會傳教士 Americus Timpany 開始在印度的 Telugu 人中工作。
1869
第一本衛理公會婦女傳教雜誌《異教徒婦女之友》(The Heathen Women's Friend)開始出版。
1870
第一位女性傳教士醫師 Clara Swain 來到印度的巴雷利 (Bareilly)。
1871
George Leslie Mackay 在台灣北部建立教會;George Patteson 殉道。
1872
第一次全印傳道大會舉行,有136人參加;加爾文‧馬特決定在中國的學校全部用中文授課,使教育對中國教會的未來最有幫助。(山東)
1873
Regions beyond Missionary Union與East London Training Institute for Home and Foreign Missions在倫敦成立;最初的經文部分(路加福音)被翻譯成菲律賓語言(Pangasinan)。文樂蒂被任命為中國宣教士。達米安神父(天主教牧師)抵達莫拉卡伊島(Molakai),這是一個只有麻瘋病患者居住的太平洋島嶼。
1874
Lord Radstock 首次造訪聖彼得堡,在聖彼得堡貴族中開始福音喚醒;Albert Sturges 在來自 Ohwa 的密克羅尼西亞學生的領導下,在 Mortlock 群島發起密克羅尼西亞內陸佈道會。
1875
外國基督教宣道會成立,由 Isaac Errett 擔任主席;該會服務於基督教會 (基督門徒會) 和基督教會運動中的教會網絡。
1876
九月,一艘鏽跡斑斑的遠洋輪船抵達現今尼日利亞的卡拉巴爾河港口;非洲那一帶被稱為白人的墳墓。船上唯一的女性是二十九歲的傳教士 Mary Slessor。
1877
James Chalmers 前往新幾內亞。第一批傳教士從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到達烏干達,因為 King Mutesa 聽過英國探險家兼記者 Henry Stanley 傳講福音後,要求他們到他的王國。
1878
在印度翁戈爾 (Ongole) 發生大規模歸向基督的運動;福音協會宣道會成立。
1879
H.雷諾茲 (H. F. Reynolds) 加入事奉;1907 年,他成為新的拿撒勒教會 (Church of the Nazarene) 的傳教秘書。
1880
女傳教士 Fanny Butler 前往印度;A. B. Simpson 創辦傳教期刊《各地的福音》。新約》日文版出版。
1881
在威廉‧泰勒 (William Taylor) 主教的領導下,巴基斯坦拉合爾 (Lahore) 的循道衛理工作開始復興;愛德華‧格蘭尼 (Edward Glenny) 在阿爾及利亞 (Algeria) 的工作基礎上,成立了北非傳道會(現為阿拉伯世界事工 (Arab World Ministries))。
1882
倫敦傳道會蒙古傳教士 James Gilmour 回英國休假,期間出版了《在蒙古人中》(Amongles)一書。這本書寫得非常好,一位評論家寫道:「《魯賓遜漂流記》變身傳教士,在蒙古生活多年,寫了一本關於蒙古的書。關於這本書的作者,這位評論家解釋說:"如果世上曾有一個人遵守基督的律法,並能證明這一點,而且完全沒有意識到他是在向他們傳授律法,那麼這個人就是被蒙古人稱為「我們的吉爾莫」的人"。Florence Young 開始在她哥哥的南洋種植園服事工人。
1883
救世軍進軍巴基斯坦西部;A. B. Simpson組織世界福音傳道會。第一屆傳教士訓練學院在紐約市開課。扎伊爾基督教宣教聯盟宣教區開幕。
1884
蘇格蘭自由教會的猶太傳教團派遣大衛‧托蘭斯 (David Torrance) 到巴勒斯坦傳教;新教傳教士抵達韓國.
1885
長老教會傳教士 Horace Underwood 及衛理公會傳教士 Henry Appenzellar 抵達韓國;蘇格蘭人 Ion Keith-Falconer 前往阿拉伯半島的 Aden。「劍橋七子」-C.T. Studd、M. Beauchamp、W. W. Cassels、D. E. Hoste、S. P. Smith、A. T. Podhill-Turner 和 C. H. Polhill-Turner 來到中國傳教。烏干達軍隊殺害聖公會主教James Hannigton和與他同行的非洲人。
1886
一百名大學生和神學院學生在馬薩諸塞州赫爾蒙山的慕迪會議地點簽署普林斯頓誓言,表示:「我的目的是,如果神願意的話,成為一名外國宣教士」,學生志工運動就此展開。
1887
William Cassidy 是多倫多的一名醫生,他被按立為基督教宣道會的第一位宣教士;他不幸在前往中國的途中死于天花,但他的死被稱為 「點燃宣道會宣教火焰的火花」。
1888
Jonathan Goforth 乘船前往中國;外國宣教學生志工運動正式成立,John R. Mott 擔任主席,Robert Wilder 擔任旅行秘書。懷爾德(Wilder)創造的運動座右銘是:「在這一代向全世界傳福音」。Scripture Gift Mission(現為 Lifewords)成立。
1889
Samuel Moffett 從美國出航前往韓國,並在當地成立長老教會傳道會;北非傳道會進入的黎波里,成為利比亞的第一個新教傳道會。
1890
C.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的編輯 C. I. Scofield 成立中美洲傳道會;Scandinavian Alliance(現為 Evangelical Alliance Mission)成立。衛理公會查爾斯‧加布里爾 (Charles Gabriel) 寫了宣教歌曲「送光明」。John L. Nevius 訪問韓國,呼籲「自治、自給、自傳的教會」。
1891
Samuel Zwemer 前往阿拉伯。Helen Chapman 出航前往剛果(扎伊爾);她與在航行中認識的丹麥傳教士 William Rasmussen 結婚。
1892
Redcliffe Missionary Training College 在 Chiswick(倫敦)成立。
1893
Eleanor Chestnut 以長老教會醫療傳教士的身份前往中國。
1894
從馬達加斯加開始的 Soatanana 復興運動持續了九十多年。
1895
Peter Cameron Scott 成立非洲內陸傳道會;日本聖經協會成立。羅蘭艾倫 (Roland Allen) 被外方福音傳播協會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the Foreign Parts) 派往其華北傳道會 (North China Mission) 傳教。
1896
Ödön Scholtz 創辦第一本匈牙利路德會對外傳教期刊《Külmisszió》。
1897
美國長老教會在委內瑞拉開始工作。
1898
Theresa Huntington 離開她在新英格蘭的家前往中東;她將在鄂圖曼帝國的 Elazig (Kharput) 作為美國委員會的傳教士工作七年。她的家信將在一本名為《水上的巨大需求》(Great Need over the Water)的書中出版。傳教士弗萊明(W. S. Fleming)和第一位改變信仰的苗族人潘秀山(Pan Xiushan)在中國被謀殺。三十二名基督教探訪者與他們一起被抓斬。八個新教教派在菲律賓瓜分事奉地點,以免在相同的地區建立教會,而有些教派則未被觸及。
1899
James Rodgers 隨長老會傳道團抵達菲律賓;中美洲傳道團進入瓜地馬拉。基甸國際在威斯康辛州成立。
西元1900年
1900
美國之友在古巴開展工作;全基督教宣教會議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舉行(162個宣教會派代表出席)。中國發生義和團叛亂,189位傳教士及其子女被殺。南非人 Andrew Murray 撰寫《傳教問題的關鍵》(The Key to the Missionary Problem)一書,挑戰教會為全世界禱告一周。Ida Scudder開始在印度從事醫療工作。
1901
拿撒勒人John Diaz前往佛得角群島;Maude Cary出航前往摩洛哥。基督門徒會在呂宋(菲律賓)北部開展工作。Charles Cowman 成立東方傳道會。(他的妻子是廣受歡迎的靈修書籍《沙漠中的溪流》的編譯者)。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食人族殺死並吃掉傳教士 James Chalmers。Amy Carmichael 在印度成立 Dohnavur 團契,以拯救寺廟中的兒童。
1902
普利茅斯弟兄基督徒多地宣教會 (CMML) 的瑞士成員進入老撾;加州公友年會在危地馬拉開展工作。
1904
前千禧年主義神學家 W. E. Blackstone 引用使徒行傳 2:5; 8:4; 馬可福音 16:20; 歌羅西書 1:23 開始教導世界已經被傳福音。
1905
Gunnerius Tollefsen 在 Samuel Logan Brengle 的講道下,在救世軍的一次聚會上信主;他後來成為比利時剛果的傳教士,之後成為挪威五旬節運動的第一位傳教秘書。印度全國宣道會成立,堅持的原則是印度人應該在西方宣教機構尚未開展工作的地方,用印度人的錢開展傳福音的工作。Eleanor Chestnut殉道。
1906
巴赫 (T. J. Bach) 和約翰‧克里斯蒂安森 (John Christiansen) 在委內瑞拉開展福音聯盟傳道會 (TEAM) 的工作;在加州舉行的阿蘇莎街 (Azusa Street) 聚會發起五旬節運動。
1907
長老會與循道宗在菲律賓馬尼拉開辦聯合神學院;George Allen 成立玻利維亞印第安傳道會。
1908
Gospel Missionary Union 與 Charles Chapman 和 John Funk 在哥倫比亞開展工作;Assemblies of God 進入羅馬和義大利南部。
1909
五旬節運動在智利組織起來。
1910
C.T. Studd 成立非洲之心宣教會(現稱為 WEC International)。愛丁堡宣教會議 (Edinburgh Missionary Conference) 在蘇格蘭舉行,由約翰‧莫特 (John Mott) 主持,開始了現代宣教的普世合作,不同宗派的宣教領袖努力合作,以更好地反映基督的身體。
1911
基督教宣道會進入越南,成為該國第一個新教傳道會。
1912
英國傳道會會議 (Conference of British Missionary Societies) 成立;Samuel Zwemer 開始在埃及開羅工作。
1913
非裔美國人 Eliza George 從紐約出航前往利比里亞。
1914
烏干達發生大規模的復興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
1915
金陵學院於 1913 年在中國南京成立,是一所女子基督教學院,由北方浸信會、基督教會(基督門徒會)、衛理公會和長老會四個傳道會支持,共有八名學生和六名教師。
1916
在葡萄牙當局和Kwanyama酋長Mandume的壓力下,萊茵傳教士被迫離開安哥拉南部的Ondjiva;當時已有四個會眾,自稱有八百名成員。
1917
跨宗派海外宣教協會 (IFMA) 的成立是為了透過維護運作標準、確保誠信及合作資源來傳播福音,以強化基督教宣教機構。
1918
James L. Barton,美國對外傳教委員會委員長,要求曾在奧斯曼帝國服務的傳教士提供他們目睹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恐怖事件的詳細報告。
1919
中文聯合版聖經翻譯出版;Oswald Smith 接受神的異象,要在多倫多成立教會,愛世上所有不同的民族。
1920
Baptist Mid-Missions 成立。
1921
成立國際宣道會 (IMC),以建立永久性架構,促進各教派宣教工作的對話與合作;成立挪威宣道會。
1923
蘇格蘭傳教士開始在英屬多哥蘭 (British Togoland) 传教。
1924
Bible Churchman's Missionary Society 在上緬甸開展工作;Baptist Mid-Missions 在委內瑞拉開展工作。
1925
E.Stanley Jones 是衛理公會派往印度的傳教士,他寫了《印度之路的基督》一書。
1926
Dawson Trotman,Navigators 的創辦人,透過他所背的《聖經》經文而信主。
1927
近东基督教理事会成立促進中東和北非各地福音教會和宗派之間的合作與合一。的俄羅斯共產黨政府摧毀數以千計的教堂並殺害基督徒;中國的反基督教運動迫使五千名新教傳教士離開.
1928
古巴聖經學院(西印度群島傳道會)開辦;國際傳道會耶路撒冷會議(Jerusalem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是繼愛丁堡會議之後的第二次新教傳道會會議。Carl Becker 以傳教醫生的身份乘船前往剛果。
1929
華爾街崩盤導致全球經濟蕭條(未來)
1931
Clarence Jones在厄瓜多爾的基多創辦HCJB廣播電台,這是第一個基督教宣教電台;浸信會中間傳道會進入利比里亞。受 Mary Slessor 影響的奈及利亞人 Daniels Ekarte 在倫敦成立非洲教會宣教會 (African Churches Mission),該教會同時服務黑人和白人,並歡迎他們。
1932
神召會在哥倫比亞開展宣教工作;出版信徒宣教調查報告。
1933
Gladys Aylward 來到中國,她在中國傳道二十年;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她帶領一百名兒童步行到安全的地方。Dawson Trotman 成立 Navigators。
1934
William Cameron Townsend 創立語言學夏季學院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學術與專業組織,研究並發展少數民族語言;該組織與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攜手合作,Townsend 也是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的創辦人。
1935
Frank C. Laubach,美國派往菲律賓的傳教士,完善了「一人教一人」的識字計畫,此計畫已在全球使用,教導 6000 萬人閱讀。
1936
西班牙爆發內戰,傳教士被迫離開西班牙;Ken Pike 開始在墨西哥工作。
1937
傳教士被義大利侵略者逐出埃塞俄比亞後,南部的新教 (SIM) 教會開始廣泛復興;兒童福音團契 (Child Evangelism Fellowship) 成立。
1938
西印度群島傳道會進入多明尼加共和國;教會傳道會被迫離開埃及。馬德拉斯世界宣教會議(Madras World Missionary Conference)成為第三次世界新教宣教會議。Orpha Speicher 醫生在印度中部監督建造雷諾紀念醫院。
1939
Joy Ridderhof - 一位生病的傳教士 - 錄製了福音歌曲和信息,並將它們傳送到洪都拉斯的山區;這是福音錄音的開始,將福音錄音傳送到全世界的文盲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並迅速蔓延。
1940
Marianna Slocum 開始在墨西哥的 Chol 部落進行翻譯工作;她接著以三種語言完成《新約聖經》。日本軍警以間諜罪名逮捕救世軍執行官員。Gladys Aylward 帶領一百名兒童到安全的地方。
1941
德國人打沉了從紐約出航的蒸汽船 Zamzam,船上有 140 名傳教士,將前往非洲各個傳教區;所有傳教士乘客都獲救了。
1942
William Cameron Townsend 創立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New Tribes Mission 以傳福音給玻利維亞部落人民為願景而成立。
1943
世界福音傳道會(全國聖潔傳道會)進入洪都拉斯;新部落傳道會的五位傳教士殉道。日本士兵在菲律賓斬首十一名美國浸信會傳教士。日軍侵佔中國時,將艾利克‧李德囚禁在日本戰俘營中,兩年後去世。
1944
日本軍隊撤離後,傳教士返回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蘇基 (Suki)。
1945
宣教航空團契 (Mission Aviation Fellowship) 成立;遠東廣播公司 (Far East Broadcasting Company, FEBC) 成立。教派宣教委員會成立福音外方宣教協會。
1946
最初的 InterVarsity 傳教士大會(現稱為「Urbana」)舉行;United Bible Societies 成立。
1947
保守浸信會外方傳教會 (Conservative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 在科特迪瓦的 Senufo 人中開始工作。
1948
美南浸信會通過一項計畫,將宣教士人數增加三倍(於 1964 年達成);Nate Saint 抵達厄瓜多爾。
1950
Paul Orjala 到達海地;他 「培育 」了許多教會,但從未牧養過任何一間教會。東西印度群島聖經傳道會(East and West Indies Bible Mission)擁有的 4VEH 廣播電台開始在海地角附近廣播。世界展望會成立。
1951
世界福音派聯盟 (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 成立;Bill 和 Vonette Bright 在洛杉磯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創立校園基督傳道會 (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1952
Trans World Radio 成立。
1953
Walter Trobisch 將於 1962 年出版《我愛上了一個女孩》,他在喀麥隆北部開始了先鋒傳教工作;拿撒勒人進入巴拿馬,而 Helen Roseveare 則前往剛果。
1954
在 Tommy Hicks 讨伐期间,阿根廷爆发复兴运动;Myron Bromley 进入 Balim Valley。
1955
Donald McGavran 出版《神的橋樑》一書,呼召宣教士在現有的家庭和社區網絡中向個人傳福音;荷蘭宣教士「安得烈弟兄」進入共產主義的東歐進行第一次的聖經走私之旅。
1956
美國傳教士 Jim Elliot、Peter Fleming、Edward McCully、Nate Saint 和 Roger Youderian 在厄瓜多爾的 Curaray River 死於華拉尼人之手。
1958
Rochunga Pudaite 完成將聖經翻譯成 Hmar 語言(印度),並被任命為印緬先鋒宣教團的領袖;Paul Cho 在韓國開始帳篷事工。
1959
West Indies Mission (現為 World Team) 在海地成立 Radio Lumiere;Josephine Makil 成為第一位加入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的非裔美國人。
1960
Kenneth Strachan 開始在中美洲深入傳福音;摩洛哥有一萬八千人響應福音傳道會的報紙廣告,提供有關基督教的免費函授課程。Loren Cunningham 成立青年宣教會。
1962
Don Richardson 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的 Sawi 部落;George Verwer 在墨西哥組成 Operation Mobilization。Viggo Olsen 到達東巴基斯坦。
1963
Ralph Winter 和 James Emery 在危地馬拉發起神學教育推廣運動,為世界各地的當地教會會友提供神學和福音培訓。
1964
剛果叛軍殺死傳教士保羅‧卡爾森 (Paul Carlson) 和艾琳‧費雷爾 (Irene Ferrel),並在不同事件中殘害傳教士醫生海倫‧羅斯維爾 (Helen Roseveare);卡爾森登上 12 月 4 日《時代》雜誌封面。Dorothea Mission的Hans von Staden向Patrick Johnstone提議由他來撰寫這本書,書名為Operation World。
1965
布道家 Juliet Ndzimandze 在斯威士蘭被按立為拿撒勒人教會在非洲按立的第一位女性。
1966
紅衞兵摧毀中國教會;柏林佈道會舉行。傳教士被逐出緬甸。出版《上帝的走私者》(God's Smuggler)一書,講述安得烈弟兄將聖經走私到共產主義的東歐。非洲及馬達加斯加福音派協會成立。太平洋教會會議成立。
1967
一百萬基督徒在奈及利亞的 Biafra 內戰中被殺。
1968
吳勇等人成立「華人海外佈道會」,從台灣派遣宣教士執行跨文化事工;亞太南洋佈道大會在新加坡舉行。
1969
OMF國際組織開始為台灣工廠工人進行「工業佈道」。
1970
發表《法蘭克福宣教宣言》;「動員行動」啟動 Logos 船。舉行全菲律賓福傳大會。
1971
Gustavo Gutierrez 出版《解放神學》,從聖經的角度來看貧窮問題,並試圖將「愛你的鄰舍」列為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命令。
1973
第一次全亞洲宣教諮商會議在韓國首爾召開,有來自 14 個國家的 25 位代表出席;美國傳教學學會 (American Society of Missiology) 成立,這是一個致力於宣教研究的專業學會。
1974
宣教士 Ralph Winter 在洛桑世界佈道大會上討論「隱蔽」或未得之民的問題;洛桑盟約寫成並獲得批准。危地馬拉Las Verapaces成為第一個「正規」的拿撒勒人宣教區。舉行日本佈道大會。
1975
傳教士 Armand Doll 和 Hugh Friberg 在共產黨接管莫三比克政府後被監禁;東西方傳教研究與發展中心在首爾成立。
1976
美國世界宣教中心(United States Center for World Mission)在加州帕薩迪納(Pasadena)成立;1,600名華人聚集在香港參加世界福音華人大會(Chines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伊斯蘭世界大會要求基督教傳教士撤離。
1977
印度福音團契 (Evangelical Fellowship of India) 贊助全印度宣教與福傳大會 (All-India Congress on Mission and Evangelization);來自烏干達的聖公會主教 Festo Kivengere 逃入盧安達。
1978
在百慕達的 Willowbank 舉行 LCWE 福音與文化諮詢會議;舉行北美回教福音化會議。
1979
校園基督傳道會的 Bill Bright 委託製作耶穌電影;Pioneers 成立,成為第一個專注於「未得族群」範例的宣教機構。
1980
菲律賓全國門訓大會(Philippine Congress on Discipling a Whole Nation)舉行;洛桑世界佈道大會(Lausanne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sm Conference)在芭堤雅舉行。
1981
哥倫比亞恐怖份子綁架並殺死 Wycliffe Bible 翻譯員 Chet Bitterman;珍珠計劃在一夜間走私一百萬本聖經給中國成千上萬等待的信徒。
1982
第三世界神學家磋商會在首爾舉行;一篇題為「新傳教士」的報導成為 12 月 27 日《時代》雜誌的封面。Andes Evangelical Mission(前身為 Bolivian Indian Mission)併入 Serving in Mission(前身為 Sudan Interior Mission)。
1984
Roger Petersen 成立 STEM (Short-Term Evangelical Mission teams) 事工,標誌著短期宣教團體的重要性日漸提升;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第一次國際宣教兒童大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ssionary Kids, MKs)。
1986
整本聖經以海地克里奧爾語出版。
1987
第二次國際傳教兒童會議在厄瓜多爾的基多舉行;在巴西聖保羅舉行的 COMIBAN 會議激發了許多接觸未得之民的計畫。
1988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完成第 300 本新約(菲律賓 Cotabato Manobo 語)的翻譯。
1989
Seth Barnes 創立短宣機構 Adventures in Missions (AIM);洛桑第二次世界宣教會議舉行。10/40 視窗的概念出現。新部落宣教團發表 Ee-Taow 影片,顯示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一個部落首次對福音作出回應。
1991
埃塞俄比亞的馬克思主義政府被推翻,傳教士得以返回該國;Regions Beyond Missionary Union 解散。
1994
伊斯蘭武裝份子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Mogadishu)殉難皈依基督教的 Liibaan Ibraahim Hassan。
1995
約書亞計劃(Joshua Project)發佈了全球最少受福音的民族的初步名單。
1999
Trans World Radio 從摩爾多瓦的 Grigoriopol 開播,使用 100 萬瓦的 AM 發射機;印度教極端份子活活燒死在印度東部一輛汽車中熟睡的資深澳洲傳教士 Graham Stewart Stains 及其兩個兒子。
公元 2000 年
2000
36位中國宣教士啟程前往鄰近的佛教國家,這是「回到耶路撒冷」運動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家庭教會的使命,將福音傳到中國與耶路撒冷之間未得之民中;亞洲事工學院成立,在尼泊爾、緬甸和馬來西亞提供有效的現場神學訓練。
2001
隨著美國 9/11 慘案的發生,國際恐怖主義抬頭;非洲國家行動運動 (MANI) 誕生,成為非洲教會的網絡,在非洲和世界各地履行大使命。
2002
菲律賓軍隊救出了新部落傳教會的傳教士格拉茜亞-伯納姆 (Gracia Burnham),她被一個好戰的穆斯林組織扣押了一年多;她的丈夫馬丁 (Martin) 在隨後的槍戰中不幸身亡。
2003
埃及科普特神父 Zakaria Botros 開始在網際網路和電視上為全世界的穆斯林傳道。
2005
尼日利亞啟動 5015 年願景,動員五萬名尼日利亞宣教士,在 2020 年前派遣到尼日利亞和以色列之間的三十四個國家。;非洲學者在非洲撰寫的 African Bible Commentary 出版。
2007
完成 Kriol Bible,這是第一本翻譯成澳洲原住民語言的《聖經》。
2008
印度奧里薩邦發生針對基督徒的暴力事件;超過五萬名基督徒流離失所或被迫遷入救濟營,超過四千間房屋被摧毀。
2009
有史以來第一次,全球超過 50% 的人口居住在都市,這對全球任務的重點有著巨大的影響。
2010
拉丁美洲擁有九千一萬名福音派信徒(佔總人口的 16.8%),這都歸功於平信徒和牧師們穩定、忠實的宣傳和見證,他們建立了小型教會;來自 198 個國家的四千位基督徒領袖聚集在南非開普敦,參加第三屆世界福音化大會。
2013
一位來自山東省農村的中國傳道人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基督徒為這個地區提供聖經:每位團契領袖一本,每位傳道人一本;這些團契開始將他們的產品什一捐出,並利用所得的收入為其他沒有聖經的中國信徒提供聖經。(山東)
2015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以中國基督徒商人王若雄(Wang Roxiong)為報導焦點,題為「堅定信仰」(Firm faith):祈禱的公司老闆";「伊斯蘭國 」在利比亞砍下 21 名埃及基督徒的頭顱。
2016
在中東和北非廣播的基督教衛星電視台 SAT-7 慶祝開播二十週年;其使命是為中東和北非的基督徒提供機會,透過電視服務見證耶穌基督。
2017
伊斯蘭國在巴基斯坦殺害了兩名二十多歲的中國傳教士。
2018
自 2000 年以來,已經有 75 個回教徒皈依耶穌;《回教之家的風聲》(A Wind in the House of Islam)一書記錄了其中的一些事件。世界上最著名的佈道家之一葛培理逝世,享年九十九歲。